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把“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但如果供水、造血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将无水可饮、无血可用,贫苦户发展就会缺乏内生动力。
现实中,不少贫困群众希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既能照顾“一家子”,又能鼓了“钱袋子”。基于此,天平镇成立了扶贫就业服务站,为贫困群众获取就业信息提供了一扇窗口。
扶贫就业设立有何意义?如何运行?天平镇党委书记丘启周就此进行解读时说,这就相当于减少贫困群众寻找工作的中间环节,降低求职就业成本,确保“精准滴灌”,“授人以渔”拔穷根。
天平镇坚持把实现就业作为贫困户摆脱贫困最有效的途径,主动服务全镇 11495名贫困群众,积极开展就业扶贫专项行动,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质量。
步入天平镇扶贫就业服务站,便可看到两边的就业信息栏上贴满了各种十余家企业的招工启事,既有位于珠三角的知名品牌企业,又有近在家门口的新兴农民工创业园工厂;既有初级制造、精深加工、外观包装等常规类长工,又有水果采摘、绿植养护、临时促销等兼职性短工……平日里,常有三两农民朋友驻足阅看;一到圩日,求职群众络绎不绝。
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数据中,天平镇分门别类,精准确定了有劳动能力、有工作意愿、未实现就业的贫困对象,筛选出可进行就业帮扶的目标人群。扶贫就业服务站则发挥其信息纽带的作用,每季度至少两次以短信形式免费为该类目标人群提供最新就业岗位信息和咨询服务。
与一般的就业中介不同,该服务站鼓励用工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市场化运作,使贫困户在工资有保障的前提下积极参与企业生产,从而获得更多的劳务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天平镇扶贫就业服务站根据市场供需、产业趋势、企业特点和贫困户意愿,协调多方利益,将多个主体串连成共同体链条,打造出“市场+产业+企业+服务站+贫困户”的就业扶贫新模式。
也就是说,有了扶贫就业服务站来把好“用人关”,贫困户和企业都吃上了“定心丸”,贫困户不再需要在就业信息中“大海捞针”,企业也不再需要过分担心招工质量,解决了“有活无人干”和“有人无活干”的问题,可谓双赢。
“您好,请问您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
“每天工作8小时,每个月到手三千多,工作生活条件都不错,我喜欢现在的工作,谢谢你们。”
电话这头,是天平镇扶贫就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电话那端,是远在广东工作的小陈。这是从服务站打出的回访电话,为了确保就业帮扶质量,服务站会在求职者入职一个月后进行电话回访,及时跟踪工作情况和就业满意度。
小陈是罗盖村村民,上个月来镇街赶集时恰逢扶贫就业服务站开业,小陈便成为了“开门客”。根据他的就业意愿和技能专长,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了广东一家家电制造企业的工作。像小陈这样找到工作的不在少数,一个多月以来,服务站已为近百名前来求职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推荐了合适的工作。
服务站负责人覃海玲介绍说,由于前期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农民朋友对服务站引工荐岗作用还不熟悉。她希望能有更多的贫困群众通过扶贫就业服务站找到心仪的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服务站将分步采取网、端、微、屏等渠道广泛宣传介绍扶贫就业服务站,让更多贫困群众知政策、知服务、知岗位、知市场,从而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天平镇党委书记丘启周表示,下一步,天平镇将组织帮扶联系人入户宣传介绍扶贫就业服务站,充分发挥其劳务中介的作用,组织企业到村内开展专场招聘会,引导镇内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与珠三角企业和镇内农民工创业园扶贫车间进行用工对接,促进市场引导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