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易泽茜 农政朝)“吴检察官,这篇论文的摘要部分还需要再提炼观点。”2025年3月6日,在藤县检察院理论调研专题分析研究会上,该院入选全国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成员的农政朝正指导检察干警完善调研报告。这样的场景,是藤县检察院深耕检察理论研究工作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藤县检察院紧紧围绕理论研究高质量服务检察工作发展的目标,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更新理念,以“三抓三推”工作法推动检察理论研究结出累累硕果,连续三年荣获全市检察理论研究组织奖,在市级以上各类学术征文活动中论文获66个奖项,其中自治区级26项,国家级9项。
制度筑基:构建理论研究生态圈
“理论调研不是‘选修课’,而是检察官的‘必修课’。”今年年初,藤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叶耀隆在理论调研工作部署会上强调道。藤县检察院通过实行员额检察官调研责任制,建立“老带新”调研模式,严格实行课题制,并制定全年调研任务分解表,确保调研有重点、有方向,形成“全员参与、梯次培养”的工作格局。2024年8月,青年检察官助理刘育华在办理涉农民工民事支持起诉案件过程中,发现近年来民事支持起诉办案领域方面仍相对集中在涉及农民工权益保护方面的案件,其他领域案件较少,反映出案件领域拓展有限,支持起诉工作力度欠缺、工作局面未打开等问题,遂在导师的指导下对民事支持起诉相关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并撰写完成《民法典时代民事检察支持起诉工作优化路径探索》,为后续开展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该论文获梧州市检察机关2023年度检察理论研究普通论文类二等奖。
藤县检察院推行“检校合作”培养模式,借助上级检察机关推行的检校合作共建平台,邀请高校学者、专家教授定点、集中指导、授课、开展课题合作,不断培育精品。同时充分利用案件研讨学习会、“藤检大讲堂”“藤检青年说”等平台总结交流,将理论调研融入日常。2022年以来,组织干警参加市级以上理论研讨会并作经验交流发言6次,8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征文一等奖。
品牌塑形:打造特色研究矩阵
“我们办理的这起督促整治非法医疗美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可以提炼成典型案例。”在“益新”公益诉讼办案团队研讨会上,案件负责人拿着厚厚的案卷说道。藤县检察院将理论研究深度嵌入“益新”“紫藤连心”等五大检察特色品牌建设,结合工作推进的难点、堵点,持续强化对前沿理论、热点问题的研讨学习,致力推出具有品牌特色的调研成果。围绕“益新”公益诉讼品牌,深挖西江流域公益保护特色亮点,钻研难点、堵点,藤县检察院共发表涉公益诉讼领域论文20篇,2篇发表于知名期刊,获自治区级奖励20余篇,其中《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的实践困境与制度完善》论文荣获第十六届泛珠三角法治论坛成果一等奖。
藤县检察院“实参”理论调研团队的成立,让理论研究迸发集群效应。这支由35岁以下青年干警组成的“学术尖兵”,采取“课题认领+团队攻坚”模式开展研究。坚持“立足实践、深入实践、服务实践”工作理念,立足办案实际,关注理论前沿,以实地走访调研、开展学习研讨会、座谈交流等方式凝聚精气神,聚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对此,团队成员梁松梅深有感触:“加入团队后,每次参加学习研讨会,与业务骨干开展‘头脑风暴’,让我快速掌握了‘从办案中发现课题’的研究方法。”目前该团队11人入选全市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2人获评全市理论调研先进个人,1人入选全国、全区检察理论研究人才库。
成果转化:打通理论实践双循环
“这篇关于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论文,对我们的未检工作很有启发。”在未检“清源工作室”案例研讨会上,检察官拿着最新刊发的论文说道。藤县检察院建立“理论-实践”双向转化机制,落实专人关注调研动态信息,常态化组织学习,加强与上级检察机关、法学期刊联系,推荐优秀作品在优秀期刊上发表,提升干警获得感、成就感,提升调研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和带动效应。
理论研究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对已形成的调研成果,藤县检察院鼓励干警主动结合期刊要求,持续打磨,力求发表转化指导实践。2022年以来,7篇论文分别发表于《检察理论与实践》《中国检察官》《检察理论调研与指导》,为检察实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